按照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战略构想,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上海的金融行业和金融市场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健康发展,作为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经基本确立,也为向国际金融中心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上海要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首先面临的是两个方面问题。一是与国际接轨问题。目前,从金融资源配置、金融机构的经营观念和运行方式等方面来看,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还需要一个质的提升。二是应对金融风险问题。应对金融风险,并不是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以后要研究的问题,而是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前置研究的。上海将国际金融中心作为建设目标,也必将使上海金融市场直接面对国际金融风险的冲击,国内金融体系、金融市场的局部问题也有可能使风险演变和扩张,影响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讲,重视应对金融风险,比强调与国际接轨更有实际意义。因此,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需要对上海的金融犯罪、金融风险及其防范对策进行必要的研讨,以增强上海金融业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一、上海金融犯罪现状和发展可能
如要讨论金融风险及防控问题,首先应当研究金融犯罪问题。金融犯罪,是指行为人为了谋取非法利益,在金融活动及其相关活动中,违反有关金融法规,采取隐瞒事实真相,或虚假事实,或对有关事项作虚假的陈述等各种方式,所实施的各种破坏金融管理秩序、侵犯相对人财产权益,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它包括我国刑法分则第3章第4节和第5节规定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金融诈骗罪两大类。
上海作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和金融活动发生最频繁的特大型城市,金融犯罪是经济犯罪案件中案发较多,涉案金额也在较大和最大区间波动的一大类罪种。当前上海金融犯罪特点是:
——金融犯罪案件逐年递增,呈持续高发状
由于上海一直是金融活动十分活跃的城市,金融犯罪案件也相对全国其他地区发得早、发得快。据犯罪资料统计表明,自1998年以来的五年间,金融犯罪案件平均每年以4.8%的比例递增。目前,此类犯罪成为上海经济犯罪案件总量中仅次于合同诈骗犯罪的第二大类案件。尤其应当引起警惕的是,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经营手段的发展,多种结算工具、信用工具的出现,金融犯罪案件在一段时期内还将有增无减。
——金融犯罪案件的犯罪主体与犯罪手段的多维状
综观上海金融犯罪,可以看出这类犯罪的主体与犯罪手段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变化趋势。在以往金融犯罪案件中,犯罪主体多为银行内部工作人员与社会闲杂人员相勾结,作案手段也比较单一,多为利用空头支票进行诈骗、利用单位废弃的金融票证变造伪造后进行诈骗等。现在的金融犯罪主体已出现多种层次,既有单位,也有个人,既有境内人员,也有境外人士,既有金融业内工作人员,也有各类公司的人员。特别是近几年,一些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国外、境外金融犯罪集团成员等成为了新的犯罪主体。犯罪手段更是五花八门,有采用科技手段变造、伪造银行票据的,也有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作案的。作案方式有内通外联进行跨境跨国犯罪的,也有分工明确、职责到人的集团式犯罪的。而且犯罪涉及面越来越大,几乎涉及到目前金融机构所有的支付工具和支付手段。由于犯罪主体和犯罪手段的多维状特征,使金融犯罪的发展更为复杂和更加具有专业化倾向。
——金融犯罪的危害性不断深化并呈持续延伸状
从近年来金融犯罪的变化、发展的主要特征来看,其危害性不仅仅表现在犯罪数量、犯罪种类的增加以及犯罪形态的变化,也表现在犯罪已经由直接的财产侵害向危害复合型转变。当金融犯罪处于低水平状态时,其实施犯罪的后果可能是直接的、有限的财物损失,而当金融犯罪处于较高水平时,其危害结果必然向更深层次延伸和更大范围扩展。从公安机关近几年打击金融犯罪的实践分析,金融犯罪已明显表现出有组织性的倾向,犯罪的隐蔽性和计划性越来越强,犯罪标的越来越高,受害面也越来越大。犯罪的结果影响了金融的信誉、银行与企业的合作诚信,恶化了投资环境,危害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更损害了国家金融的良好信用和整体形象。有足够证据可以证明,金融犯罪本身的质的提升、量的增长和势的蔓延,是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诱因。
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来看,金融事业发展的必然性已无需置疑。金融资源的配置将向更大范围拓展和延伸,金融经营模式将更加丰富多样。传统、固有的金融体系、运行规则、风险监管理念和方式将面对一场革命性的改革。在这样一种变革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一直相对滞后的金融风险监管很难与金融事业质的飞跃同步提升,因此,以金融业为侵害目标的犯罪不可能在短时期得到明显的减少。从金融犯罪的角度分析,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无论在犯罪的形成,作案手段的演变,以及犯罪质量的提高等方面,仍将有较大的发展机会。
——以结算工具、支付手段为载体的金融诈骗犯罪不会减少
以各种手段和方法利用金融结算工具、支付手段进行金融诈骗是当前金融犯罪中的常见犯罪形态,以此进行作案也最易得逞。而且,今后随着金融业的发展,不仅不可能没有金融票据、凭证及其他用于支付的工具,还会不断地增加和普及新的品种,其功能也将日渐齐全,比如一卡多用等。金融工具的推新发展,也将催生新的犯罪手法。一个明显的例证是,这几年银行卡的使用随着银行卡市场的发展得到迅速普及,与此相应的银行卡犯罪也随着市场变化,在作案手段、犯罪形式方面有了迅速的发展、变化。
——以网络犯罪形式的金融犯罪将逐渐出现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电脑科技和互联网发展一日千里。互联网消除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加速了上海与外界的联系。但是,资讯科技的发展也带来利用电脑和网络实施犯罪的问题。今后上海金融犯罪发展的趋向就是利用传输极为快速的电子网络作为载体,从事相关联的金融犯罪,比如利用电子商务、电子银行进行的诈骗犯罪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金融犯罪类型。
——金融机构的监管机制和从业人员素质与金融事业的发展需求缺乏共进性
金融机构内部严密而有效的监管机制,金融从业人员良好的从业素质是金融业得以健康发展的软件。这一软件建设十分重要。但是,要完善金融机构的软件建设还需要—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根据已有的金融犯罪案件统计分析,由于金融业运作机制和从业人员素质等引发的犯罪案件占有相当比例。随着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发展,金融机构内部的软件建设肯定会有所加强和改善,在现阶段常见的犯罪现象有可能得到遏制。但是,象随着犯罪的变化而出现的有组织的金融犯罪等新型犯罪形式,仍然有可能穿透金融监管,抓住金融业运作中的缝隙肆虐。此外,因为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发生犯罪的机率仍将比较多,而内部机制和人员素质问题是最易引发金融犯罪,甚至形成金融风险的。
二、上海金融业发展与金融风险
毋庸置疑,金融犯罪是产生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诱因。而金融业自身在发展、改革过程中也会产生风险因素。我们试从发展和风险两个方面作些探讨。
(一)上海金融业的发展
——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已经形成
目前上海拥有全国最大的资本市场。上海证券交易市场的上市公司总量、投资者规模、股票市值等量化指标显示,上海不但是全国最大的资本市场,还是亚太地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资本市场。目前上海拥有的全国外汇交易中心和全国的银行间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期货市场,以及钻石、黄金交易所等多种类型的金融市场,使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持续增强,基本形成了辐射周边省市、面向全国各地、联系国际市场的全方位金融发展格局,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具备了良好的市场体系基础。
——内外资金融机构日渐增多
目前,国内的证券经营机构已云集上海,国内外各大金融机构正在纷纷进驻上海设立机构和网点,上海已初步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股份制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体系。而且,上海的金融机构由于基础扎实,不良资产的控制水平在全国同行中处于领先水平。上海的保险机构数量近年来也得到迅速增长,已经形成了中资保险公司和外资保险公司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上海已基本建成一个中外资保险机构并存、多种类型保险机构并存的多元化格局。
——金融业务发展迅速
各商业银行大力进行业务开拓和金融工具创新,先后开展了特大基础建设运营转让项目融资、银团贷款、出口卖方信贷,积极参与财务顾问、资产并购、基金代理销售等业务,还开发了资本市场结算业务等新品,并率先进行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银行的消费信贷走在全国前列,个人金融业务也发展迅速。保险业、证券业还不断推出新的品种,全国第一个开放式基金也是首先在上海推出。
——金融业合作经营趋势增强
从国内金融业界的最新动向来看,近年来,在分业经营、分业监
······